牧草病害及其防治
牧草病害及其防治
作者:
时间:2003-04-04
来源:
奖励名称和等级: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获 奖 时 间:1998年
获 奖 单 位: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获 奖 人 员:南志标 王彦荣 李春杰 聂 斌 刘照辉 余 玲 孙建华 李海林 卫 东
成果简介
⒈ 病害调查
对我国六省(市、区)的牧草病害进行了普查或专题调查,共发现危害新疆饲用植物的霜霉菌6属37种,其中新种1个,国内新记录10个,新寄主记录8个;沙打旺真菌病害10种;成功地将草原调查的样线法首次应用于苜蓿丛枝病的调查;明确了截止1994年,我国已有929种(含变种)真菌在15科182属的903种牧草上引致2831种病害,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国牧草真菌病害名录》。
⒉ 牧草种带菌研究
确定了柱花草种子健康检验方法;查明了三种柱花草和沙打旺种带真菌和带菌部位;明确了沙打旺和哈马他柱花草种子和幼苗的重要病原真菌;发现种子健康壮况与产地秋季湿润度(K值)呈负相关,建立了种带真菌与K值的线性回归方程式;证实了种子间混杂的植株残体是传 带病原真菌的重要来源。
⒊ 病害损失测定
发现苜蓿、红豆草、箭舌豌豆等三种牧草受锈苗侵染后,叶片中营养成分含量降低;箭舌豌豆根系生长,根瘤数量及其干重显著减少;红豆草和箭舌豌豆叶片中氨基酸总量降低,但蛋氨酸含量显著上升;丛枝病显著降低苜蓿产草量。
⒋ 牧草病害防治
在国内首次全面系统的研究了牧草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提出了适用于处理小批量柱花草种子,可同时防治种带真菌和破除硬实的物理防治技术;试验证实了不同种牧草混播是防治苜蓿和红豆草病害,提高产草量的有效措施;开展了杀菌剂种子处理的系列研究,证实杀菌剂拌种可提高苜蓿等8种牧草的种子质量,改进草地建植,增加产草量;明确了红豆草杀菌剂拌种增产效果与种带真菌、根部入侵真菌的关系;以及杀菌剂拌种与牧草种子活力的关系;评价了苜蓿地方和引进品种的田间抗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