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
时间:,这些地方品种仍然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仍然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专门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根据“重点、濒危、特定性状”的保护原则和急需保护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国家财政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畜禽资源的保护工作,重点进行增加活畜数量及完善相应基础设施等工作,紧急抢救了独龙牛、渤海黑牛、荷苞猪、马身猪、鹿苑鸡、斗鸡、中华蜜蜂等19个濒临灭绝畜禽品种。分别在北京和江苏建立了国家家畜和家禽品种基因库,保存了一批原始品种和种质素材。初步建立了畜禽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为使我国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重点抓了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近20年来,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选育了一大批专门化品系和新品种,涌现了一批由育种、生产、加工企业为一体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使许多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生产性能有了较大提高。
虽然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特别是受外来品种强烈冲击,我国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和消失的问题日渐突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结果证实,我国已灭绝的品种有10个,濒临灭绝的品种8个,数量减少的有20个。据1996-1998年对全国17个省331个地方畜禽品种动态信息资源调查显示,有50个畜禽品种(或类群)濒危,9个品种(或类群)濒临灭绝,7个品种(或类群)已经灭绝。这种趋势随着近年大量引种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估计至少有30%的畜禽遗传资源处于灭绝的高度危险之中。
畜禽品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我国是一个畜禽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地方品种,犹如一座“基因宝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即使是有些在当前看来被认为是生产性能不高的品种,其蕴藏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却是巨大的,一旦被发掘便会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生存资源。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抓紧时间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我们可能会像某些国家那样,由于连续定向选择,使得品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越来越窄,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因此,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的事业,由于畜禽品种资源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础差,手段落后,保护与开发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达到新目标,实现新水平。